البحث

عبارات مقترحة:

الأحد

كلمة (الأحد) في اللغة لها معنيانِ؛ أحدهما: أولُ العَدَد،...

المولى

كلمة (المولى) في اللغة اسم مكان على وزن (مَفْعَل) أي محل الولاية...

الأكرم

اسمُ (الأكرم) على وزن (أفعل)، مِن الكَرَم، وهو اسمٌ من أسماء الله...

泰格瓦﹕信仰贵在至诚

الصينية - 中文

المؤلف
القسم مقالات
النوع نصي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 - 中文
المفردات الرقائق والمواعظ
泰格瓦﹕信仰贵在至诚

التفاصيل

此外﹐中国人是一个没有真实宗教的民族﹐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文化的儒家学说﹐属于代表性的世俗文明﹐孔夫子希望创立一种不信神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规则。  儒家所设想的社会﹐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三纲”和“五伦”相配合﹐并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原则为生活规范。   孔夫子说过许多“畏天命”的话﹐也承认抽象的“天道”﹐不等于信仰造物主﹐而对后世避而不谈﹐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这些说教﹐否认人死之后的灵魂去向以及对活人有任何意义。  从最原始的孔子思想到后代演变的儒家学说﹐虽偶尔也被称作“儒教”﹐但中国思想史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理想主义﹐即不信奉造物主﹐也不考虑死后复活。   儒家学说的目标﹐是以单纯的现世生活规范和社会礼法建构一个人人遵守仁义道德的理想君子国﹐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孔门弟子自古多伪君子。  在这种从根本上是无神论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背景下﹐从境外传入的任何宗教也都不能真正兑现﹐成为真实的宗教﹐不论历代朝代君王的信佛或信道﹑民间的各种迷信活动﹑帮会的精神力量﹑以及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都使真正的宗教进入中国之后落进儒家学说无神论的大染缸。 伊斯兰也不例外﹐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  过去把穆斯林称作是“回教徒”也是借用的佛教词语﹐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十大愿是“普皆回向”。 根据佛教大法师的解释﹐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许多中国北方的阿訇解释说﹐“回回”就是“回心转意”的意思﹐带有很浓厚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  用“清真”两字代替伊斯兰﹐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道家的术语﹐常见于几种道教经典﹐宋朝之前就有几座命名为“清真寺”的道庵。  本文的原文开场白是美国休斯顿的一位伊玛目克迪斯·谢里夫﹐在讲解“泰格瓦”这个词语时﹐用了许多英文伊斯兰词汇﹑基督教传统和西方社会文化作了分析。  我感到翻译这些英文词和社会术语很困难﹐因此就把内容转为中国的文化和信仰语言讨论﹐保持文章的格式不变。   以上算不得翻译﹐只不过是编译者对原文的叙述或议论。  现在再回到原文的信仰用词上来。  不论哪个民族﹐任何一个词语都有深层内涵的“语意”和“语境”﹐一般来自历史﹑哲学﹑传说﹑习惯﹑风俗或文学背景﹐属于那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思想。 我们讨论的《古兰经》经典用词是“泰格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正确理解这个词﹐以及许多其它伊斯兰的词语﹐将对信仰会发生本质的认识和变化﹐因此十分重要。  当年第二任哈里法欧麦尔﹐在一次演讲中﹐有人要求对“泰格瓦”给予具体解释。  他打了一个比喻说﹐泰格瓦就是好比一个身穿昂贵衣服的人走在一条两边都是荆棘或有刺植物的狭窄小道上。  他小心翼翼地迈步﹐四处张望﹐随时都在拢着他的衣角﹐生怕划破他贵重的美服。 这个比喻也必须从古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理来理解﹐因为美服代表人的品格和道德﹐而路边的荆棘代表自由发展和个人欲望的精神侵害。 身穿昂贵服装的人﹐必须小心翼翼的走路才能保护的他的道德和品性。  “泰格瓦”在《古兰经》的语言中﹐代表了信仰的核心﹐认主独一的全部理念和真实感情﹐全心全意地敬畏真主﹐记念真主﹐就像一个忠诚的奴仆侍奉他高贵的主人。  在他有知觉的任何时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真主在注视着他﹐他心中在想着真主﹐他在真主面前没有丝毫隐私﹐更没有片刻懈怠或疏忽。  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真主的教诲为准则﹐任何一点偏差都会使他感到羞愧和不安。  “泰格瓦”与其说是信仰或认识﹐不如说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随时避免两种情况﹕不能有使真主不喜悦的言行﹔不能有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举动。  哈里法欧迈尔在演讲中﹐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  他说﹐市场上有一个卖牛奶的妇女﹐她的生意很好﹐供不应求。  为了多赚钱﹐她暗中在牛奶中加了水。  她的小女儿对母亲说﹐这个行为不好﹐这是欺骗。  母亲说﹐没有关系﹐反正哈里法看不到﹐她不会受到惩罚。  女儿说﹐哈里法也许看不到﹐真主会看到她和她母亲的作为﹐因此感到害怕。  “泰格瓦”可能理解为“信仰”﹐但不是信仰的形式﹐不在于每天多少次礼拜﹐多么频繁地守斋戒﹐或诵读多少遍《古兰经》﹐而是内心里的感情﹑感觉﹑感受﹐同真主的密切关系﹐对真主的时刻记念﹐并且在行为中的表现。  “泰格瓦”在历史上出现在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用各种语言描述信士同真主的感情﹐描述真主对他们的精神影响。  《古兰经》中有许多先知的事迹﹐他们的遭遇和表现就是泰格瓦的形像记录。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真诚的信士达到了高度的泰格瓦﹐但是﹐哲学家们很难用语言描述这种信仰的精神状态﹐更难用其它语言翻译这个《古兰经》的词语。  “泰格瓦”不是信士崇拜真主的单向行为﹐而是真主与信士的互相感情交流﹐如《古兰经》说﹕“真主喜爱那些民众﹐他们也喜爱真主。  他们对信士是谦恭的﹐对外道是威严的﹐他们为主道而奋斗﹐不怕任何人的责备。  这是真主的恩惠﹐他用来赏赐他所意欲的人。”(5﹕54)   “凡践约而敬畏的人﹐都是真主所喜爱的﹐因为真主确是喜爱敬畏者的。”(3﹕76)  “泰格瓦”不是什么人设想的宗教崇拜仪式或几个天才编造的精神信仰制度﹐而是真主的启示和命令﹐引导真诚的信士建立同真主的关系。 每个人必须从他所获得的各种恩惠中主动和自觉奉献一部分向恩赐他的真主表示感谢和记念﹐如时间﹑金钱﹑欲望﹐甚至生命。 任何奉献都不是对真主的“贡品”﹐真主什么都不需要﹐而全部都是奉献者个人接受真主考验的表现和内心忠诚的表达﹐有奉献者﹐本人立即得到回赐和报偿。  先知穆圣在教诲他的弟子们时说﹐敬畏真主的表现﹐其收获之一是能从敬畏中回味和品尝到真主恩赐的甜蜜﹐这种只有信士心里深处的体悟更加强化了对真主的敬畏和崇拜。  第一﹑“泰格瓦”是精神状态﹐但表现在行动中﹐泰格瓦的实际表现是行动﹐敬畏真主之情传播到一切行为之中﹐对周围的人﹑对社会事物﹑对任何生物﹐都会发生了感情的变化。  因此﹐泰格瓦产生仁爱之心﹐内心充满了对人和社会的怜悯﹑同情﹑恻隐﹑羞愧和责任感﹐使人性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古兰经》说﹕“只因为从真主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3﹕159)    “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2﹕195)  第二﹑“泰格瓦”使信士生活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精神状态中﹐侍奉真主服务社会唯恐有所闪失和错误﹐经常在检讨自己。  《古兰经》说﹕“真主的确喜爱悔罪的人﹐的确喜爱洁净的人。”(2﹕2220    经常思过而随时悔改的人﹐使精神和灵魂永远保持洁净。  第三﹑“泰格瓦”帮助信士排除私心杂念﹐清除自私自利之心﹐对人公道和正义。 《古兰经》说﹕“真主确是喜爱公道者的。”(5﹕42)  当今的世界﹐人类不少吃穿和用品﹐物质富足﹐但精神贫困﹐到处缺少精神食粮﹐因为缺少真正的信仰。  人类的特质是精神﹐精神须有正道信仰来滋养﹐形成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健康的生命取向和生活方式。 “泰格瓦”是《古兰经》用语﹐是整部《古兰经》对穆斯林引导和教诲所产生的美好果实﹐造就一个纯粹的人﹐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泰格瓦”的精神体现了伊斯兰文明和人性的本质﹐个人的成功必然形成社会的成功﹐因此是建立伊斯兰文明大厦的坚定盘石和基础。    在《古兰经》开始的经文中﹐开宗明义阐明了“泰格瓦”的实际涵义﹕“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2﹕2)    中文翻译“敬畏者”来自《古兰经》词语Al-Muttaqun﹐意思是“具备泰格瓦精神的人”。  根据《古兰经》修辞学家的解释﹐“泰格瓦”在这里是指信士获得通向《古兰经》的钥匙和桥梁﹐导向理解《古兰经》的正道指南。  “泰格瓦”是通过信士的觉悟和功修为自己建造的一垛高墙﹐把真主的恼怒和惩罚隔离在墙外﹐而在这大墙之内享有真主的喜悦和恩惠。    转自开远阿专,阿里译自Islamic City 文章编辑:伊光编译